1948年,鞍山解放,中共鞍山市委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尽快恢复鞍钢生产。据老工人赵永桥回忆,鞍钢招工时他去报名,看见高炉下的野草长得一人多高,运输车下的积水没到了膝盖。一个留用的日籍冶炼专家断言,“这里只能种高粱,恢复重建至少需要20年。”赵永桥说:“当时大家都憋着一股劲,一定要尽快恢复生产。”
厂里缺备件材料,工人就想方设法到废品堆里找。后来当选为新中国第一代劳动模范的孟泰【点击查看:孟泰】是“捡废品”的行家,他知道在日本人统治厂子的时候,工人怀着反抗情绪,常把配件器材偷偷扔到水坑和草丛里,就带领大家专门到这些地方发掘,几个月的工夫,回收了上千种材料,捡回上万个零备件。这些“宝贝疙瘩”形成了闻名全国的“孟泰仓库”。后来在修复一、三号高炉时,所有管道系统的零件都是“孟泰仓库”提供的,没有花一分钱。
已故的鞍钢制造部总工程师杨树棠曾回忆,在他从住处去办公室的路上,看见衣着褴褛的工人群众用肩挑、背扛、车送,把各种设备、器材从铁东、铁西、立山等处运到厂区,从早到晚,川流不息。
1953年10月27日,鞍钢几乎所有的工人都提前来到了工厂,紧张又兴奋。
这一天,中国冶金史将掀开新的一页。
下午2点半,操作台上的工人们各就各位。一锭通红的钢坯,从1200度高温加热炉里滚出,钻过穿孔机。当火红的钢管头缓缓露出,在场的人无不欢呼雀跃。新中国第一根无缝钢管诞生了。
和普通钢管比起来,无缝钢管承受的压力更高。因此,在工业生产中,需要承受较大压力的管道一般都采用无缝钢管。有人将它誉为“工业中的微细血管”,无论是制造飞机、轮船、火车,还是输油、输气、输水,都需要它。
然而,在建国之初,无缝钢管依然靠从国外进口。西方国家对新中国实行经济封锁后,无缝钢管的来源中断了,严重影响了我国经济的恢复。
为了改变依赖进口的现状,1952年8月,新中国第一项重点工业建设项目——鞍钢的“三大工程”上马,无缝钢管工程是其中之一。
1952年8月至1953年5月,我国派出40人赴前苏联第一乌拉尔新钢管厂实习。在苏联专家协助下,工人克服了一个个技术难关。
后来担任过副厂长的刘凤回忆起当年的实习岁月:“既学实际操作,又听苏联工程技术人员上技术课。我们认真钻研技术,不到一年,便能在师傅指导下上岗操作,成为鞍钢无缝钢管厂开工投产的技术骨干。”
回国后,刘凤先是任厂长助理,后担任副厂长统管生产技术工作。在工作中,刘冯发现,穿孔机轧辊表面过于光滑,而其实轧辊入口锥表面粗糙些,才能实现管坯正常咬入。于是他提议对轧辊表面进行重车,为一次穿孔成功创造了条件。
1952年10月27日,第一根管坯试轧,便轧出了无缝钢管成品,这在国际无缝钢管事业中也是奇迹。从此,新中国有了自己的工业血管。
从工厂破土动工,到第一根无缝钢管问世,仅仅用了1年零3个月。投产后,鞍钢仅用27个月就超过了设计产量。
而今,我国无缝钢管年产量早已突破500万吨,位居世界前列。
27日一股滚烫的红色铁水从2号高炉的出铁口奔流出来时,“当时许多工人兴奋地叫着,激动得抱头痛哭,那场面让我至今难忘。”赵永桥说。
1953年12月26日,毛主席60岁生日那一天,他收到了一份特殊的生日礼物。工人们从鞍钢生产的第一根无缝钢管上切下了长20厘米的一段,派专人送到北京。
主席给鞍钢全体职工复信祝贺:“鞍钢无缝钢管厂、大型轧钢厂和第七号高炉的提前完成建设工程并开始生产,是1953年我国重工业发展中的巨大事件。”1954年,《人民日报》上刊登了靳尚谊和傅植桂创作的油画《把第一根无缝钢管献给毛主席》,油画主人公是钳工邵明祥,他在钢管上刻下了一行字:“献给敬爱的毛主席”。
鞍钢无缝钢管厂的投产,结束了我国不能生产无缝钢管的历史。从工厂破土动工,到第一根无缝钢管问世,仅仅用了1年零3个月。投产后的第二年就先后试轧出了,锅炉管、地质管、油管和不锈钢管。在二辊斜轧穿孔机上穿轧不锈钢管成功,是我国无缝钢管生产史上一大盛事,这为我国以后的不锈钢管生产起了先导作用。
- Teléfono- 0317-6689999
- Buzón- zhongran@zrpiping.com
- Dirección - Parque industrial del condado de Yanshan, ciudad de Cangzhou, provincia de Hebei
- Teléfono- 0317-6689999
- Buzón- zhongran@zrpiping.com
- Dirección - Parque industrial del condado de Yanshan, ciudad de Cangzhou, provincia de Hebei
Derechos de autor:Hebei Zhongran Pipeline Co., Ltd 冀ICP备19004948号-6